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网络配资公司
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石
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,成为继心血管病及之后的第三大杀手。
我国卒中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脑卒中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,中国卒中死亡率为149.49/10万,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22.3%。其最主要的类型、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比分别为81.9%、14.9%和 3.2%。[1]要了解卒中就必须要了解它的病因。血管闭塞是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病因之一,通常是由血块、血栓堵在大小血管引起的,因此脑卒中病理生理学的核心是了解血栓的过程。
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,有促进凝血和保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,但过度的反应可导致血小板形成。并且血小板可以在疾病早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,推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长期进展,所以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石。
小界这次邀请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周瑜教授,带我们了解缺血性卒中,为我们系统讲解抗血小板药物治疗。
一、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概况
二、常用抗血小板药物详解
1. 环氧化酶抑制剂(COX抑制剂)
●代表药物:阿司匹林
●作用机制: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 -1(COX-1),阻断血栓素A2(TXA2)合成,抑制血小板聚集。
●特点:治疗窗为 75-325 mg/d,口服后0.3-2小时达峰,半衰期3-10小时,肠溶片吸收延迟3-6小时。[2] [3]
●主要用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( TIA)的二级预防,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。对于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也有一定作用,但需严格评估获益与风险 。
2. P2Y12受体拮抗剂
●代表药物:氯吡格雷、替格瑞洛
●作用机制:阻断 ADP介导的P2Y12受体激活,抑制血小板活化和纤维蛋白原结合。
●特点:氯吡格雷需经 CYP2C19代谢激活,存在“氯吡格雷抵抗”现象;替格瑞洛起效更快且可逆。
●氯吡格雷在神经内科的应用较为广泛,常用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或特殊情况下的替代和补充药物,在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中也具有重要地位。
(上述所提及的三种药物的比较总结图)
3.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
●代表药物:双嘧达莫、西洛他唑
●作用机制:抑制 cAMP降解,增强血管内皮抗栓功能,兼具扩张微循环作用。
●特点:双嘧达莫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,可协同增强抗栓效果,但不是一线单药治疗选择。血管扩张作用可能导致头痛等不良反应。西洛他唑适用于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,改善肢体血流 。
4.替罗非班
●作用机制: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与 GPⅡb/Ⅲa 受体结合,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。
●特点:主要用于的介入治疗过程中,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并发症。根据病情决定输注时长,一般为短期应用 。
5.吲哚布芬
● 作用机制:选择性抑制COX-1,可逆性阻断TXA2合成,抑制血小板聚集,对COX-2影响较小。
●特点:出血风险较低,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,尤其适用于有出血高危因素或对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不耐受的患者 。
卒中急性期,怎么进行药物治疗?卒中二级预防又该如何用药?
扫描下方二维码,下载医生站APP,搜索《神内常见用药大全》,所有问题你都将得到答案,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内专家团有声详细讲解,更有大量名院病例配合学习哦!
参考文献
[1]中国循环杂志 2019 年2月第34卷第2期.
[2]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,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.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[J].中华神经科杂志,2022,55(10):1071-1110.DOI:10.3760/cma.j.cn113694-20220714-00548.
[3]美国心脏协会/美国卒中协会(AHA/ASA)的《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预防指南》(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)
责任编辑:梦琳
*\"医学界\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锦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